职业病危害及防治知识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及防治知识(141页珍藏版)》请在安全文库网上搜索。
1、目录,一、职业卫生基础知识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辨识三、职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四、个体防护五、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六、职业病防治监管,一、职业卫生基础知识,1.国内外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1.1国外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第一个认识到铅是腹绞痛原因的人。中欧的阿格里科拉(Agricola,1494-1555年)于16世纪出版了论冶金一书。同一时期,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该书描述了50多种职业病,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英国国会在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法被认为最
2、具代表性,成为了现代劳动法律制度诞生的标志。1906年英国颁布了工人赔偿法,将6种职业病纳入工伤赔偿范围,由此开创了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纳入一体化管理的历史。,1970年,美国颁布了世界首部职业安全卫生法,并组建了“国家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及“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NIOSH)”。1972年日本颁布了工业安全卫生法;1973年法国也颁布了相关法律;1974年英国颁布了劳动安全卫生法;1990年韩国颁布了工业安全健康法;当前,国际上将职业安全和卫生统称为“职业安全卫生”,是“跨世纪的综合学科”,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一些专门的职业安全卫生机构,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
3、职业安全健康局、国际职业安全健康信息中心、国际劳动监督协会、国际职业卫生学会、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等。,1.2我国职业卫生工作发展概况早在公元10世纪,宋朝的孔平仲就曾指出,采石人所患肺部疾病是由于“石末伤肺”所致。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1593年)中明确提到了铅矿工人的铅中毒。1954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三大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据统计,我国涉及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有20多种,各类标准、规范达160多种,特别是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范的出台
4、,标志着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职业病防治法共7章90条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修改决定。修改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强化用人单位依法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的职责;职业病诊断鉴定难问题;监管体制不顺畅的问题。,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各类技术机构及技术人员、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的高校都日渐增多。科学研究方面,自国家“七五”规划开始,一些重点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中毒性肝病、职业性哮喘)的诊断、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被列为
5、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此外,全国性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每5年召开一次,职业卫生专业学组包括职业卫生检测学组、粉尘与尘肺学组、职业病学组、职业流行病学学组、物理因素学组等的会议也每两年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劳动卫生):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害,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是研究职业有害因素对机体健康影响及其防治的科学,属预防医学。主要任务是如何识别、评价、控制和预测不良的职业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害,树立“三级”预防、群体和环境
6、观念,从而达到保护并促进劳动者健康,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职业卫生常识,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的工作有关疾病、职业病和伤害。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劳动者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职业健康是研究并预防因工作导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恶化。
7、主要表现为工作中因环境及接触有害因素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职业健康应以促进并维持各行业职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处在最好状态为目的;并防止职工的健康受工作环境影响;保护职工不受健康危害因素伤害;并将职工安排在适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work-relateddiseases):是与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劳动者罹患某种疾病或潜在疾病暴露或原有疾病加重。其共同特点是:与职业因素有关,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即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病因。职业因素可以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剧恶化,如一氧化碳可使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增
8、加,可诱发和加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紧张作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调离该职业或改善环境可使疾病缓解或停止发生。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常与接触粉尘有关,井下工人高血压、腰背痛、消化性溃疡患病率增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劳动者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一定会发生职业性疾患、伤残或死亡,形成这种结局必须具有一定的致病条件,即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对人体发生职业性损害。1.作用条件: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2.职业性有害因素:性质、危害程度。3.个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个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工作场所: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并由用
9、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点。直接控制:厂内所有管理的车间或场所间接控制:1)位于厂区内、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主要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外包(委)企业;2)位于一个工业园区内的所有合作企业;3)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承包单位。4)其它,工作地点: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岗位作业地点。工作场所、工作地点和危害因素识别的关系: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都围绕工作场所、工作地点进行。工艺流程图要具体到工作地点及工作地点的设备(为采样点的确定和危害因素的识别打基础)按巡检路线和定时停留点确定工作地点+设备型号、设备台数、设备布置确定采样点,职业卫生标准:为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律
10、法规和有关政策,保护劳动者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由法律授权部门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技术要求。职业接触限值: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限值和最高容许限值。,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和任何工作地点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
11、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超限倍数:对于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在符合PC-TWA的情况下,粉尘的超限倍数为其PC-TWA的2倍,化学物质的超限倍数见下表。化学物质超限倍数与PC-TWA的关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工作内容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工作: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病因预防):又称病因预防,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强度,预防和控制职业
12、病危害的发生。,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发病预防):又称发病预防,通过对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结合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危害。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临床预防):对患有职业病和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康复。,二、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辨识,(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2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
13、害因素,a.化学因素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氨、肼、硫化氢、锰及其化合物、生产性粉尘:煤尘、矽尘、电焊烟尘、石膏粉尘和石灰石粉尘b.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工频电场、紫外线、臭氧,(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a.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b.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c.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d.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e.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a.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高温、太阳辐射
14、;b.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c.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4)其他因素,个人因素,如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等。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安全、卫生的投入和管理带来影响。另外,如职业卫生法制的健全、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系统化,对于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减少作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也是十分重要的。,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
15、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汇总,序号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单元1生产性粉尘煤尘采煤工作面在割煤、装煤、运煤及支护过程,煤场、选煤、矸石场。矽尘掘进工作中掘进(凿岩)、装岩、清理、运输及支护过程。2物理性因素噪声、振动采掘机械、凿岩工具、通风局扇及运输设备;地面生产性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种风机、输送机、振动筛、选矸等。电离辐射(氡、射线)井下作业环境、皮带料位计。3化学性因素一氧化碳井下作业环境、
16、锅炉房。硫化氢多积聚于矿井低洼处。二氧化硫井下作业环境、锅炉房。氮氧化物井下炮烟、锅炉房。,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六)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引起职业病劳动者长期在有职业病危害的环境条件下作业,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体内,天长日久,超过了人体代偿功能所承受的限度,造成机体特定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种疾病就称为职业病。不同的危害因素可引起临床症状不同的职业病。,2.引起职业性多发病劳动者长期在有毒有害物质环境下作业,虽没有引起的职业病,但可能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非职
17、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抵抗力降低,使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如:矿工中消化性溃疡、肺结核等。3.引起生产性伤亡如空气中的易燃易爆粉尘浓度过高,遇火发生爆炸而发生工伤事故。4.致癌和致畸胎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和紫外线;化学因素中的多环芳香烃类一些金属和盐类等都有比较明显的致癌作用或是能使人体遗传基因发生改变。,三.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对策包括:对职业病危害发生源、传播途径、接触者三个方面的控制。发生源的控制原则及优先措施是:替代、改变工艺、密闭、隔离、湿式作业、局部通风及维护管理;传播途径的控制对策及优先措施是:清理、全面通风、密闭、自动化远距离操作、监测及维护管理;接触者的控制
18、原则及优先措施是:培训教育、劳动组织管理、个体医学监护、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维护管理等。,(一)职业病危害防治原则,1.消除或控制产生职业有害因素的操作环节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是有限度的,尽量使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如用二甲苯、甲苯代替苯作为工业原料和溶剂,以防苯中毒,油漆生产中用锌钡代替铅白,用铁红代替铅丹,以预防铅中毒;温度计生产用酒精代替汞,以预防汞中毒等。,(二)技术措施,改革工艺,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如高温作业设计工艺流程时,尽量将热源设在车间外面或主导风向的下方向;纺机、风动工具、铸造机械等车间,以压铸代替铸造,以减轻噪声危害;喷漆作业采用静电喷漆、
19、水性电泳漆自动上漆等工艺,以减少苯的危害。,2.密闭和隔离措施密闭:通过机械化、管道化生产,防止粉尘和毒气外逸,是最先进的方法。如物质的粉碎、筛分、输送、包装等工序采取密闭措施,可有效地防止粉尘飞扬;金属冶炼过程,在加料、出料和熔炼过程中采取密闭措施,可防止金属中毒。许多中毒都是由于密闭措施不好,造成毒气“跑、冒、滴、漏”所致。隔离:隔离是将生产设备和工人操作地点分割开来,从而减少职业危害。如将操作地点放在隔离室,通过电脑操作生产,使工人操作点远离生产设备;高温作业,对车间内不能消除的热源,利用水和玻璃纤维等导热性小的材料进行隔热等。,3.湿式作业主要用于粉尘作业,是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如
20、矿山开采采用水心风钻,打眼用水冲洗炮眼中的岩粉,爆破时预先用朔料水袋代替部分跑泥装入炮眼,矿石粉碎时喷淋洒水等。,4.通风4.1自然通风(1)利用风压原理,借助外界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及进、排气口压差造成的热压使空气流动,从而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2)利用热压原理通风多用于冶炼、轧钢、铸造、热处理等高温车间。由于车间内温度较高,较重的室外冷空气由车间下部进入车间,车间内较轻的热空气则从车间的天窗流出,形成车间全面的自然通风。,4.2机械通风(1)全面通风主要用于对高温车间进行全面通风换气及对有毒气体的车间输送新鲜空气,以使整个车间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条件。(2)局部通风分为局部送风
21、和局部排风两类。局部送风一般用于高温车间,天车操纵室一类的流动工地往往也需要局部送风。局部送风的温度一般低于车间环境温度。局部排风又称局部抽风,旨在将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源处就地排走或控制住一定范围内。,(三)煤矿防护设施,1.防尘粉尘是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的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矿井安全有极大的危害性,是煤矿职业病防治的关键控制点。其控制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洒水喷雾抑尘降尘。(1)井下洒水防尘喷雾降尘:在井底煤仓、采区溜煤眼、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顺槽、采区胶带上山和胶带大巷胶带输送机、顺槽及综掘面胶带转载机等转载点上均设置喷雾降尘装置。,给水栓:在设有供水管道的各条大巷、上下山及顺槽每隔
22、100m应设置一个规格为DN25的给水栓;在掘进巷道中:岩巷每100m,煤巷每50m设置一个规格为DN25的给水栓;在溜煤眼、转载点等需要冲洗巷道的位置设置一个规格为DN25的给水栓。风流净化水幕:在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靠近上下出口30m内,在掘进工作面距迎头50m内,在装煤点下风方向1525m处,各设置一道风流净化水幕。,(2)煤层注水防尘煤层注水是减少采煤工作面粉尘产生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煤层注水实施较好的工作面可以使总粉尘浓度减少7585,呼吸性粉尘浓度减少65以上。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并借助于水的压力,将水注入煤层中,使煤层得到预先湿润,增加煤体的水分,从而减少采煤时的粉尘产生量。,(
23、3)回采工作面防尘采煤机截割煤体,是最大的产尘源。合理选择采煤机截割机构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对抑尘有很大作用。截齿的类型、尺寸、数量、锐度、间距、截割速度、截割深度、牵引速度都与产尘量有密切关系。截齿选型应以煤的性质和煤层条件为依据。对裂隙较发育的脆性硬煤,镐形齿比刀形齿产尘少;裂隙不发育的硬煤,刀形齿比镐形齿产尘量少2/3。夹矸多的煤层适宜用重型截齿。采用数量较少并保持锋利的截齿,产尘量小,反之则产尘量大。,滚筒叶板的螺旋角越大,越易扬尘,螺距越小,产尘量越多。截割速度、截割深度、牵引速度三个工作参数密切相关,应综合选择:加快牵引速度,同时降低滚筒转速(截割速度),可选出单位产尘量最低的最
24、佳匹配值。滚筒慢转速,截齿粗齿化,能减少产尘量,加大截割深度,同时加快牵引速度,可在很大范围内降低单位产尘量。加大截割厚度,同时降低滚筒转速,可取得单位产尘量最低的效果。,采煤机是回采工作面产尘最大且最难控制的尘源。由于其随时移动并处于风流之中,粉尘易于扩散飞扬,目前国内外普遍用内外喷雾来实现降尘。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内喷雾压力不得低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得低于4MPa,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喷雾压力不得低于8MPa。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时,必须停机。液压支架必须安装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0MPa,开启动作时间不大于3s,降柱、移架、放煤时同步喷雾;破碎机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病 危害 防治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