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和维修人员培训课件 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设计规范
《汽车设计和维修人员培训课件 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设计和维修人员培训课件 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设计规范(11页珍藏版)》请在安全文库网上搜索。
1、 汽车工程研究院 设计 技术规范 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设计规范 20 xx- xx - xx 制订 20 xx - xx - xx 发布 汽车工程研究院 前 言 车身框架就是俗称的“白车身”,它包含车身的骨架结构。为了提高轿车碰撞的被动安 全性、减少车身的净质量、优化零件及改善工艺,车身结构一直向承载式的方向发展 。 本设 计规范涵盖车身本体的静态评价指标、一般设计原则、碰撞力的传递等内容,旨在指导车身 本体设计和开发工作,在今后的设计开发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 车身 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 项目处 进行管理和解释; 编制: 校核 : 审定: 批准: 本规范
2、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版本号 制定 /修订者 制定 /修订日期 批准 日期 白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的设计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白 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设计 及评价内容。 本范适用于 M1 类承载式车身的设计及布置。 2 .专业术语 车身 框架 就是俗称的“白车身”,他包含车身的骨架结构,车身本体主要零 如图 1 所示 。 图 1 3. 白车身的静态评价指标 3 1、白 车身是轿车的关键总成,结构必需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其疲劳 寿命, YH 内部标准是中级轿车其白车身的弯曲刚度应不小 4300N/mm。 3 2、白 车身 要有 足够的刚度以保证其装配和使用要求, YH 内部
3、标准是中 级轿车其 白车身的扭转刚度应不小于 480000 N m/rad。 4、车身框架的基本设计原则 4 1、 没有物理学上或理论力学上的“平面性”的承载结构,而是力直接作用于 骨架构件的承载形式。 4 2、所有承载骨架构件必须互相连接,分布于整个车身范围,形成承载结构的 网络,它们之间息息相关,一旦承载结构处受力,应通过承载结构的网络,将力 迅速传递至整个车身。 4 3、在前、中、后立柱处要构成刚性节点,这种节点的体积或截面比其它部分 要大一些。 4 4、 采用 粘贴的 前 风窗玻璃及后 风 窗玻璃,它们承受了抗扭刚度相当大的一部 分,最大 能达到 25%。 4 5、对车身承载结构进行分
4、析,尽量避免存在不会受力的非承载构件,即没有 多余的不受力构件。 4 6、所有机组,如发动机、变速器及其他部件,必须尽量悬置于车身承载结构 的几何节点处。 4 7、当考滤车身结构总刚度的所有因素时,所设计的承载结构既要取尽量大的 构件截面,以 便有 足够的刚度, 又 要顾及车身不宜过重,而且车身承载结构上要 有一 个合理的力传递。 5、车体结构设计的过程:车身设计过程可以归结为图 2 所示的 6 个阶段 , 图 2 5 1 根据 初步整车的造型,确定车身的特征线和控制点,如图 3 所示。 图 3 5 2 根据现有车型的数据或者是参照车解析数据确定白车身典型截面位置和尺 寸,如门槛、车顶横梁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设计和维修人员培训课件 车身框架及碰撞力传递设计规范 汽车 设计 维修 人员培训 课件 车身 框架 碰撞 传递 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