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doc
《2020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doc(131页珍藏版)》请在安全文库网上搜索。
1、 XX县XX有限公司XX煤矿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二O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2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第一节 考评对象、依据1第二节 煤矿基本情况1第二章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各部分考评情况8第三节 通风11第四节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16第五节 采煤20第六节 掘进22第七节 机电24第八节 运输25第九节 职业卫生28第十节 安全培训与应急管理29第十一节 调度与地面设施30第三章 考评结论33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建议34附表1 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化评分表34附表2 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评分表39附表3 煤矿通风标准化评分表43表4-1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标准化评分表54
2、表4-2 煤矿地质标准化评分表56附表4-3 煤矿测量标准化评分表59附表4-4 煤矿防治水标准化评分表61附表4-5 煤矿防治冲击地压标准化评分表64附表5 煤矿采煤标准化评分表67附表6 煤矿掘进标准化评分表75附表7 煤矿机电标准化评分表82附表8 煤矿运输标准化评分表96附表9 煤矿职业卫生标准化评分表106附表10 煤矿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标准化评分表112附表11 煤矿调度和地面设施标准化评分表119第1章 概 述第一节 考评对象、依据一、考评对象XX县光雲煤业有限公司XX煤矿(以下简称XX煤矿)二、考评依据本次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依据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生
3、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的通知(煤安监行管20175号)及云南省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实施办法(云煤安全2017163号)。第二节 煤矿基本情况一、煤矿基本情况XX煤矿位于XX县城东83方位,平距约16km处,地处XX县兴泉镇境内。地理坐标(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坐标极值):东经1002703 1002738 、 北纬263710263759。矿区内有2km矿山简易公路与国道353(原省道310)公路相通。矿区距XX县城公路里程36km,距丽江279 km,距昆明316 km,距四川省攀枝花市38 km,交通较为方便。XX煤矿于2016年
4、11月开工建设,于2018年11月建设完成,设计能力15Mt/a。主采煤层有C2a、C12、C11-上、C11-下煤层,机械化改造完成时首采工作面布置在二采区+1270至+1280水平C2a煤层,接替工作面布置在二采区+1260至1266水平C12煤层。平均为0.73m,属薄煤层,矿区内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C2a煤层含夹矸03层,该煤层厚0.341.70m,平均为1.03m,属薄煤层,矿区内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其中一采区为32.41万t,二采区为56.9万t,三采区为16.66万t。服务年限5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矿区位于康滇台背斜、滇中凹陷的北缘,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多为高山
5、深谷,平缓地带较少,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缓,地形起伏大,地面坡度一般在1545,矿区地貌属中高山切割地貌。矿区内最高点海拔高程约+1615m,最低点海拔高程约+1420m,相对高差195m,地形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2.水文气象(1)地表水系区内地表水体主要有分布于矿区中部的石板箐季节性沟溪,沟水由北东向南西流经矿区,雨季大雨和暴雨后流量大,对矿床充水有一定影响。(2)气象本区属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区。610 月为雨季,降雨量达920mm,占全年的48%以上,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干湿季分明,四季不分明。 3.地震区域属中强地震带,矿区属较稳定区域。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
6、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及B,矿区地震设防烈度为度。三、企业生产经营合法性该矿生产经营合法性证照见表1-1所示。表1-1 矿井生产经营有关“证照”一览表证照名称证照号码有效日期发证机关采矿许可证53000020081211200022492013-8-9至2020-6-9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安全生产许可证(滇)MK安许证字20051331号2011-12-26至2014-12-26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营业执照91530723566242842L2011-1-13至2031-1-13XX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煤矿矿长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证533223199106
7、0718392019-7-12至2022-7-11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四、井田境界及储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8月颁发 XX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为5300002008121120002249,确定矿区范围由12个拐点坐标圈定,矿井开采深度600m,矿区面积0.614km2矿井地质储量297万吨,保有(111b+122b+333)类资源储量272.7万t,其中111b类114.7万t,122b类6万t,333类152万t。目前剩余可采储量105.97万吨。五、井田地质条件(一)区域地层区域上地层出露较为齐全,由老至新有:前震旦系(Pt)、震旦系(Zb)、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
8、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二)矿区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上统大箐组第三段(T3 dq 3):主要由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其次为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含煤层4层,自上而下分别为C4、C3、C2b、C2a。其中C4、C3、C2b,在矿区内均为薄煤或煤线,仅个别点达可采厚度。C2a煤层分布于该段地层底部,是区内的次要可采煤层,全区可采,一般厚度在0.301.70m。是C2a煤层的主要特征,也是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定为标志I2。1、C11-下煤层:位于大箐组二段底部,上距C11-上
9、煤层2.453.38m,一般2.87m,煤层结构复杂,含15层夹矸,夹矸为泥岩或碳质泥岩,一般厚0.050.25m。根据1972年施工的5个钻孔及生产巷道揭露情况,该煤层厚0.484.02m,平均为1.29m,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为薄中厚层状石英质粉砂岩,发育一层0.10.2m的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2、C11-上煤层:位于大箐组二段底部,上距C12煤层4.167.19m,一般5.46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夹矸为泥岩或碳质泥岩,一般厚0.050.10m。根据1972年施工的5个钻孔及矿井生产巷道揭露,该煤层厚0.180.92m,平均为0.66m,属薄
10、煤层,矿区内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为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石英质粉砂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3、C12煤层:位于大箐组二段中下部,上距C2a煤层7.1422.25m,一般17.35m,煤层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夹矸为泥岩或碳质泥岩,一般厚0.050.11m。根据1972年施工的5个钻孔及矿井生产巷道揭露,该煤层厚00.91m,平均为0.73m,属薄煤层,矿区内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为灰色薄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底板为灰黑色含碳泥质粉砂岩。4、C2a煤层:位于三叠系上统大箐组三段底部,下距C12煤层7.1422.25m,一般17.35m,煤层最大厚度1.86m,最小厚度0
11、.20m。煤层含夹矸03层,一般厚0.030.25m,夹矸一般为高岭石泥岩,煤层结构复杂。根据1972年施工的5个钻孔及矿井生产巷道揭露,该煤层厚0.341.70m,平均为1.03m,属薄煤层,矿区内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为深灰色薄中厚层含碳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底板为灰色细砂岩夹粉砂岩,直接顶板为含碳质泥岩。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可采煤层为黑色,条痕灰黑色深灰色,煤的内生裂隙一般较发育,外生裂隙为梳状和角锥状,具有贝壳状断口,大多具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少数光泽暗淡,硬度22.5度,视密度1.301.40t/m3。宏观煤岩组成以亮煤为主,夹丝炭质亮煤及暗煤,宏观煤岩类型为亮
12、半亮型。2、煤层的煤质特征本矿井主采的四层煤,煤质属特低全水分煤、特低灰分煤、中高挥发分煤、中等固定碳煤、高热值煤、低硫分煤、特低磷分煤、四级含砷煤的1/3焦煤(1/3JM),数码3。(四)构造矿区构造简单,为一单斜构造,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地层倾向南西,倾角较平缓,一般24,现分述如下:1、褶曲S8向斜为控制全区的主要构造,本矿区位于向斜的南东翼。轴向NWSE,斜贯矿区南部。向斜轴出矿区范围后,稍向南偏,并稍向南倾。南东翼(即矿区范围)地层产状较缓,倾角1230,一般倾角24,倾向220左右;北西翼地层产状较陡,倾角5077。倾向一般在48左右。2、断层矿区外围东南部发现有一条逆断层(F5)
13、,但对该矿区煤层开采影响较小。(五)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况区域含(隔)水层 (1)区域含水层区域属滇西北高原,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近东西走向。从地形及地质构造条件看,均不利于煤系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渗透,动补给量不大。最高点位于矿区北部外围海拔1640.00m,最低点在矿区南部外围石板箐沟,海拔1348.00m。山谷相对高差260.00m,高原区的高差一般在10001500m之间,区内构造不发育。矿区位于金沙江北西部,区内无大的水系,只有次级小溪沟,属金沙江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区域大气降水控制。按岩性及地下水赋存特征可分为孔隙含水层组、裂隙含水层组及岩溶含水层组。现分述如下:1松散
14、岩类孔隙含水层2基岩裂隙含水层组(1)大箐组(T3dq)(2)玄武岩组(P3)3岩溶含水层组4、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六)矿井水文地质1.第四系砂砾石土孔隙含水层(Q)2.三叠系上统大箐组砂、泥岩弱裂隙含水层(T3dq)第一段(T3dq1):地层厚度0.3032.00m。地层不稳定。第二段(T3dq2):地层厚度一般36136m左右。主要由粗砂岩、粉砂岩、煤层及薄煤线组成,其次为细砂岩和中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第三段(T3dq3):地层厚度一般4290.50m左右,地层平均厚度约50m。主要由粗砂岩,石英粗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及薄煤线组成,其次为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第四
15、段(T3dq4):地层厚度一般3775m左右,地层平均厚度约60m。主要由粗砂岩、含砾粗砂岩,砂砾岩和中粒砂岩组成,中部和下部夹有细砂岩,粉砂岩等。矿区未见泉点出露,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第五段(T3dq5):本段地层厚度一般为116152.50m,平均厚120m。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第六段(T3dq6):主要出露矿区南部外围,地层平均厚度约70m左右。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第七段(T3dq7):层厚一般为132157m,平均厚约140m,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中部、下部夹中、细粒砂岩及少量粗砂岩和粘土质泥岩薄层,上部为中、粗粒砂岩夹细砂岩。在后期开采及构造裂隙的影响下,对矿床
16、的开采有间接的影响。第八段(T3dq8):地层厚度大于148m。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和中粒砂岩,其次为粗砂岩、粉砂质泥岩。对矿床充水无直接影响。3.二叠系上统玄武岩组相对隔水层(P3)岩性为角砾状、致密状、杏仁状玄武岩夹凝灰岩等具柱状节理及气孔构造,厚3.5070.00m。4.泥盆系中统灰岩强岩溶含水层(D2)出露于矿区外围山麓,岩性以浅灰色至灰白色灰岩、含泥质灰岩为主,厚度500m。岩石中致密,坚硬,具水平层理,节理发育,溶洞发育。在局部地段会对矿坑充水有影响。矿井充水因素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床充水因素及进水方式为:1.含煤段弱裂隙含水层的地下水直接补给矿床;2.地表沟溪
17、水主要通过浅部风化裂隙及构造带对矿坑充水;3.巷道揭穿断层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4.开采中后期大气降水通过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及塌陷带对矿床的充水。第二章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各部分考评情况第1节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一、工作要求 1.组织机构与制度 我矿建立了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体系,明确了各级领导职责,“双控”管理机构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工作制度。 2.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1)年度辨识评估。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下发后,矿长组织开展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我矿瓦斯、水、火、粉尘、顶板以及运输系统进行辨识。 (2)专项辨识评估 a.新水平、新
18、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 b.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c.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 d.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所在省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后。 我矿针对以上专项辨识评估内容,完善工作制度,矿井如发生以上内容时,由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进行专项辨识评估工作。 3.安全风险管控 (1)内容要求 a.建立了矿长、分管负责人安全风险定期检查分析工作机制,定期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管控效果进行评估,针对管控措施
19、进行进一步完善。 b.建立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机制,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生产计划、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完善。 c.重大安全风险有专门的管控方案,管控责任明确,人员、资金有保障。 (2)现场检查 跟踪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执行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公告警示 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井口公布栏对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公示。 4.保障措施 (1)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列入专项工作计划,正在进一步完善。 (2)由安全培训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全员进行安全风险知识培训。 二、评分结果安全风险分
20、级管控专业总分为100分,按附表1进行考核,经XX煤矿自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专业考核得分为69分。第二节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一、工作要求 1.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明确了矿长为我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矿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科负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记录、上报、和督办、验收等工作。 (2)建立了隐患分级管控机制及制定文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分级,按事故隐患等级进行治理、督办、验收。 2.事故隐患排查 (1)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制定了排查计划,明确了排查内容和排查频次; (2)排查范围覆盖生产各系统和各岗位; (3)发现
21、重大事故隐患立即向当地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书面报告,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台账和重大事故隐患信息档案。 3.事故隐患治理 (1)分级治理 a.事故隐患实施分级治理,针对不同等级的事故隐患由安全监察科对相应层级的单位(部门)下发隐患通知书。 b.事故隐患治理严格做到了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由矿长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 (2)安全措施 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采取了安全技术措施。对治理过程危险性较大的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有区队跟班干部和安全员,并设置警示标识。 4.监督管理 (1)事故隐患治理实施分级督办,对未按规定完成治理的事故隐患,及时提高督办层级,加大督
22、办力度;事故隐患治理完成,经验收合格后予以销号,解除督办。 (2)及时通报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接受监督。 5.保障措施 (1)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列入专项工作计划,正在进一步完善。 (2)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事故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3)由安全监察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知识培训。 二、重大事故隐患判定 (1)我矿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足额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2)严格制定并且执行井下劳动定员制度。 (3)我矿配备有矿长和分管安全的副矿长,安全组织机构健全。 (4)XX煤矿建设手续齐全、合法。 (5)其它项不涉及。 三、评分结果事故隐患排查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安全生产 标准化 报告 讲演 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