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1.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152页珍藏版)》请在安全文库网上搜索。
1、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编制单位:习水县 煤矿安全部 编制时间: 年 月 日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审批表 县 煤矿 单位或职务 签 字 意 见 矿 长 总工程师 安全副矿长 生产副矿长 机电副矿长 安全管理部 生产技术部 通防管理部 地测部 机电运输部 物资供应部 行政办公室 救 护 队 2021 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评审表 2021 年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贯彻学习签名表 名称 2021 年 煤矿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贯彻时间 贯彻地点 主持人 贯彻人 参加学习人员签名 调 度 室 目 录 第一章 矿井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概况 .1 第二节 井田开拓与开采 .4 第三
2、节 煤层赋存及地质构造 .8 第四节 矿井主要自然灾害 .19 第五节 矿井各系统基本情况 .23 第二章 2021 年生产作业计划概况 .28 第三章 矿井灾害预防 .32 第一节 顶板灾害预防 .32 第二节 瓦斯灾害预防 .34 第三节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预防 .52 第四节 粉尘灾害预防 .64 第五节 矿井火灾预防 .70 第六节 水灾事故预防 .82 第七节 电气事故的预防 .94 第八节 提升运输事故的预防 .99 第四章 矿井灾害处理计划 .100 第一节 组织领导 .100 第二节 灾害处理力量 .101 第三节 顶板灾害处理计划 .101 第四节 瓦斯灾害处理计划 .106
3、 第五节 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处理计划 .110 第六节 火灾处理计划 .114 第七节 水灾处理计划 .119 第五章 煤矿突发事件处理计划 .124 第一节 瓦斯超限紧急处置计划 .124 第二节 停电停风紧急处置计划 .126 第三节 封闭火区紧急处置计划 .128 第四节 监控系统故障紧急处置计划 .129 第五节 矿井水灾紧急处置计划 .129 第六节 石门揭煤和煤与瓦斯突出紧急处置计划 .130 第七节 恶劣天气及地灾紧急处置计划 .130 第八节 矿井避灾(救护)路线 .131 附件 1:矿井发生灾害事故汇报的程序和原则图 .132 附件 2:救灾指挥系统图 .133 附件 3:发生
4、事故后立即召集的人员名单和通讯联络 .134 附件 4:井下救灾物资储备明细表 .135 附件 5:地面救灾物资储备明细表 .136 1 第一章 矿 井 概 况 第一节 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井田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北东部,属仙源镇管辖。探矿权范围的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638301064000,北纬 282430282645。长 4.10km,宽 1.53km,勘探面积为 5.66km2。井田范围:北至毛坪,东至大山田 坝,南至磨朝湾,西至煤系露头,井田基本呈南北向长条形。 2、交通情况 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井田距仙源镇 2km,井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简易公路。 省道 302 在仙源镇北部通过
5、,县道 320 经过仙源镇,向西距习水县城约 70km,向 南东至桐梓约 67km,北西经温水至重庆 245km,习新公路(习水新站)从井田 北侧穿过,交通较方便(详见 井田交通位置图)。 2 井田交通位置图 3、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云贵高原北端向四川盆地南部过渡的斜坡地带,属大娄山系尧龙山 3 主脉南西端。山脉走向大致与地层走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貌形态受 地质构造影响,以单面山为主,其特征为“两槽夹一山”,即谷地多为二叠系下 统茅口组和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石灰岩地层,而山峰则多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和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地层。地形最高点为牛厂杠,海拔 1627.90m,最低点为田坝湾, 海拔
6、1272.20m,最大高差为 355.70m,一般在 250m 之内,属浅切割中山地形、侵 蚀溶蚀地貌。 4、水系河流 本井田以山脊部分为分水岭,地下水、地表水向向两侧溪沟排泄。分水岭以 西,地表水、泉沿溪沟由南到北经过鲁城、石场门排泄于羊叉河;分水岭以东, 虽沟谷发育,但多为季节性冲沟,无河流分布,仅在井田南侧磨朝溪、北侧麻沙 溪沙坝及中部漆坪沟常年有水,但水量均较小,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由南往北 都排泄于加单河溪,通过硫磺坝、松坎汇入綦江。 5、气象 本井田位于大陆性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和潮湿,多云雾和雨。据习水县 气象局及邻近重庆市綦江县石壕气象站 1995 年至 2005 年气象资
7、料,最大年降雨 量 1830.9mm(1999 年),最小年降雨量 1027.5mm(2004 年),平均年降雨量 1340.9mm。一般 410 月雨量较为充沛,11 月次年 3 月雨量较小。历年日最大 降雨量为 106.5mm(2000 年 7 月 9 日)。年平均气温 15.18,最高年平均气温 16.03(1998 年),最低年平均气温 14.67(1996 年),最高日气温 39 (2001 年 8 月 7 日),最低日气温-3.8(2002 年 12 月 28 日),月平均气温均 在 1.5以上,但 12 月至次年 2 月气温较为寒冷,冬季山上有积雪。年相对湿度 一般在 79.83
8、83.08之间。全年多西北风,平均风速 1.5m/s。 6、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地震基本烈度为 6 度。 1、井田境界 4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黔国土资矿管函2009124 号“关于调整习水县 煤 矿矿区范围的通知”,本井田范围为:南与富邦井田相邻,北至利达井田边界, 浅部以煤系露头为界,深部以+400m 水平底板等高线为界,东西长约 1.7km,南北 宽 4.3km,面积 7.2323km。 第二节 井田开拓与开采 1、矿井资源/储量 矿井地质资源量 根据勘探地质报告,井田内勘探阶段获得的煤层查明资源总量为
9、 4727 万 t。 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1179 万 t,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920 万 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628 万 t。 另外,井田内获得的原煤硫分(St,d)3%的查明矿产资源总量为 79 万 t。 矿井工业储量 经计算 煤矿工业储量为 4201.4 万 t,其中 C6 煤层 1083.2 万 t,C7-2 层 533 万 t,C8-1 煤层 2530.8 万 t,C8-2 煤层 54.5 万 t 万 t。 矿井设计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是指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 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
10、等永久煤柱损失量的后 的储量。根据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情况,本井田需留设的永久煤柱损失量计算如 下: 断层保护煤柱 本井田内的断层落差都小于 30m,但考虑到 C8 煤层底板下覆岩层为茅口组灰 岩,为防止茅口组灰岩含水通过断层裂隙导出,而对矿井造成煤影响,经计算断 层两侧各留设 30m 煤柱,经计算断层煤柱计 38.9 万 t。 井田境界煤柱 本井田与小煤矿人为边界留设煤柱宽度 40m;其他井田边界两侧各留设煤柱宽 度 20m,经计算井田境界煤柱计 15.8 万 t。 5 露头防水煤柱 井田东部为煤层露头,根据“三下采煤规程”,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第四系 下可按防沙煤岩柱留设,但考虑风氧化带深度
11、因素,开采边界基岩深度暂按大于 50m 考虑。经计算露头防水(沙)煤柱为 142.3 万 t。 公路煤柱 习新二级公路从井田北部通过,设计考虑留设安全煤柱,参考邻近矿区煤系地 层及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按下列原则计算: 表土移动角:45 下山移动角:650.5( 为煤层倾角) 上山移动角:65 走向移动角:65 公路两侧围护宽度 10m。 根据上述参数圈定公路保护煤柱,保护煤柱资源量为 19.7 万 t。 防水煤柱 矿床下伏茅口灰岩(P1m),为区域性强含水层,厚约 220m。茅口灰岩上距 C8 煤层底板约 17.69m,为底板进水型直接充水含水层。根据勘探报告提供的资料, 在+1200m 标高
12、以上该层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标高+1200m 以下裂隙不发育,地下 水运动缓慢,富水性极不均一。本矿井采用平硐斜井(上山)开拓,平硐标高 为+925m,平硐水平以上不留设防水煤柱;平硐水平以下煤层暂不考虑留设煤柱,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通过对茅口组灰岩富水性和水头标高等参数进行测定后,再进 一步计算防水煤柱或进行 。 村庄保护煤柱 井田浅部村庄较少,深部零星有分散的村寨,仅在井田西南脚仙源镇附近有少 许连成一片的村庄,该村寨暂按留设煤柱考虑,其余井田内零星分散的村寨考虑 搬迁,经计算村庄煤柱约 47.4 万 t。 矿井设计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减去上述各类永久煤柱损失即为矿井设计储量,总计 3937.
13、3 6 万 t。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是指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 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储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 工业场地和风井场地保护煤柱 本矿井主工业场地位远离本井田,不压覆本井田的煤炭资源。风井场地在煤层 露头外,没有压煤,无煤柱损失。 井筒及主要巷道保护煤柱 主平硐及斜井保护煤柱的计算方法为:主平硐及斜井两侧各留 20m 围护带,然 后根据岩层移动角和各煤层不同的埋藏深度分别计算各煤层不同的保护煤柱宽度。 主平硐及斜井保护煤柱范围在井田开拓平面图上表示。 按照安全、合理的原则,参照相关矿井的经验,主要巷道每侧按 50m 留设保护 煤柱。 计算的斜
14、井井筒和主要巷道保护煤柱资源量为 135.4 万 t。 采区回采率 本井田可采煤层 C6 煤为中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赋存较稳定,采区回采率 取值为 80%;C8-1 煤为厚煤层,采区回采率取值为 75%;C7-2 和 C8-2 煤层为薄煤 层,采区回采率取值为 8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采区回采率 式中:采区回采率按规范要求分别取 75%85。 经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 3136.4 万 t,其中 C6 煤层 828.8 万 t,C8-1 煤 层 1865.1 万 t。 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
15、力 60 万 t/a。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7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40.2 年,其中第一水平服务年限约 20a。 3、井田开拓方式 本矿井采用平硐斜井、两个水平开拓,第一水平标高为+925m,第二水平设 在+670m 标高。 主工业场地位于井田东部,古坟坪与天城坝之间的坡地上(天池井田东侧约 2km 处),紧靠习(水)新(站)二级公路,场地标高+910925m,布置一个主 平硐,其标高为矿井的第一水平标高+925m,承担矿井主、辅混合运输任务。风井 场地位于庆口煤矿北部,场地标高+14001440m,布置进风斜井和回风斜井,井 口标高均为1438m。 进、回风斜井布置在茅口组灰岩内,距煤系地层底
16、部约 20m,倾角 25。井底 车场布置在+925m 水平,位于茅口组灰岩内。 后期在925m 水平布置 2 条大巷:轨道大巷和胶带输送机大巷(布置在茅口 组灰岩中),与二采区相连,在二采区露头附近设二采区回风斜井和进风斜井, 全矿井实行分区通风。 4、采区布置 采区特征 首采区为一采区。采区位于 J2 勘探线以北至现有的探矿权边界,浅部至庆口 煤矿边界(C6 煤层底板等高线标高+1300m)。采区走向长 2000m,倾斜宽 750- 950mm,采区面积约 1.86km2。 采区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 25-35,一般为 30。采区北翼有两条斜交断 层(F1 和 F401),落差均在 10m
17、以内。 首采煤层 C6 煤,在首采区内的厚度 1.02.3m,平均 1.90m,净煤厚度平均 1.58m。另一主采煤层 C8-1,厚度 2.266.28m,平均 4.09m,净煤厚度 1.965.61m,平均 3.59m。在二者之间有一薄煤层 C7-2,厚度 0.380.98m,平 均 0.77m,与 C6 和 C8-1 的间距分别为 6.27m 和 6.37m。 8 首采区煤炭资源量 1227 万 t(包括与庆口煤矿之间空白地带的煤量),设计 可采储量约 787.6 万 t,服务年限 10a。 采区巷道布置及巷道掘进 采区内含可采煤层三层,煤层间距较小,采区巷道采用联合布置。 根据煤层赋存特
18、点及矿井开拓部置,直接利用进回风斜井、回风斜井作为采 区的轨道上山和回风上山,另设一采区运输上山构成采区准备系统。回风斜井为 专用回风井。 采区上山与工作面顺槽通过平石门连接。 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壁布置,采用“U”通风,一进一回布置两条顺槽,其中胶 带输送机顺槽进风,轨道顺槽回风;另外,考虑本矿井煤层瓦斯含量高、具有突 出危险性,根据消突的需要,设计在煤层底板设置瓦斯抽采专用巷,底板巷布置 方式设在 8 号煤底板下 20m 的岩层中。其设置经生产实践可进一步调整。 为保证采区及回采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和稳产,根据采煤、开拓准备和治理瓦 斯的需要,矿井移交时配备 4 个掘进工作面,其中 2 个煤巷普掘
19、工作面,2 个岩巷 掘进工作面,矿井采掘比例为 1:4。 工作面轨道、输送机顺槽等煤巷设计为梯形或矩形巷道断面;岩巷设计为半 圆拱形断面。巷道支护方式以锚网支护为主,局部加锚索进行加固。 第三节 煤层赋存及地质构造 1、煤层赋存情况 含煤性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根据相邻井田研究资料,属海陆过渡 带局限海碳酸盐台地潮坪成煤环境。煤系最大厚度 64.91m,最小厚度 54.22m,平 均 61.39m。含煤 410 层;纯煤总厚 5.2611.21m,平均 8.20m;含煤系数平均 9 13.30%。可采煤层层数 34 层,一般 4 层;可采煤层纯煤总厚 4.349.57m,平 均
20、6.92m。主要煤层发育于煤系中部,即 B5 底界至 B4 底界。 井田内可采煤层共有 C6、C7-2、C8-1、C8-2 等 4 层。 可采煤层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特征如下表所列。 各可采煤层特征简表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煤 层 结 构 可 采 性 煤层间距 (m) 含夹矸情况 煤 层 号 总厚度 有益 厚度 层数 厚度 复杂 程度 可采率 (N)% 可 采 程 度 稳定 性 最小最大 平均 P3c 17.2325.65 22.22 C6 1.00-3.571.96 0.84-3.331.62 01 0.160.510.33 较简 单 100 全 区 可 采 较稳 定 3.429.
21、59 6.27 C7-2 0.38-0.980.77 0.38-0.980.77 0 简单 92 大 部 可 采 稳定 3.3311.47 6.37 C8-1 2.26-6.284.09 1.96-5.613.51 12 0.240.68 较简 单 100 全 区 可 采 较稳 定 0.731.79 1.04 C8-2 0.51-1.060.72 0.51-1.060.72 简单 42 局 部 可 采 不稳 定 10 煤层综合柱状图 C6 煤层:位于煤系中上部,以 B5 做为煤层的直接顶板,B5 与煤层间有伪 顶者仅占 13%,伪顶岩性以泥岩为主,少数泥质粉砂岩。煤层总厚度 1.003.57m
22、,平均 1.96m,煤层的有益厚度 0.843.33m,平均 1.51m。煤层中有 一层夹矸,一般厚 0.160.51m,平均 0.33m,岩性以泥岩为主,少数为粉砂质泥 岩,总的看,煤层为简单较简单结构。 煤层顶板主要为石灰岩,少数泥灰岩;底板主要为泥岩,少数为粘土岩、粉 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C6 煤层层位稳定,对比可靠,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煤层的控制研究程 度较高。 C7-2 煤层:位于煤系中部,上距 C6 煤层底界 3.429.59m,平均 6.27m, 下距 C8-1(或 C8)顶界 3.3311.47m,平均 6.37m。C7-2 煤层厚 0.380.98m, 平均 0.77
23、m,不含夹矸,有 3 个点沉积缺失,大于 0.70m 的占 92%,可采范围除 12 勘探线间局部地段不可采外,全区大部可采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底板以 11 泥岩、粘土岩为主,老底大多数为粉砂质泥岩。 C7-2 煤层为单一结构煤层,层位稳定,属全区大部可采的薄煤层,有上下可 靠的 C6、C8 煤层控制,对比可靠性较好,控制程度较高。 C8 煤层:位于煤系中部,上距 C7-2 煤层底界 3.3311.47m,平均 6.37m, 下距 B3 顶界 1.444.17m,平均 3.16m。C8 煤层为复煤层,有益厚度 2.116.20m,平均 4.52m,全区可采,其中大于 3.50m 的占 64%
24、,据可采面积系 数、煤层变异系数及可采性指数评定,属较稳定型煤层。C8 煤层分岔合并规律明 显,除在井田南北两侧合并外,中部都为二分结构,上分层为 C8-1,下部分层为 C8-2,两层相距 0.731.79m,一般 1.04m 左右,夹矸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 主;个别点(102 和 D 号孔)在两分岔的基础上, C8-1 再分为 C8-1a、C8-1b 两 层,夹矸岩性以泥岩为主。分述如下: C8-1(C8 或 C8-1a)煤层 此层包括 C8 合并带及分岔之 C8-1 及 C8-1a,总厚 2.266.28m,平均 4.09m,有益厚度 1.965.61m,平均 3.59m,均大于 1.
25、30m,全区可采。煤层一般 含 12 层矸石,厚 0.240.68m,以泥岩为主,少数粉砂质泥岩,为结构简单 较简单煤层。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其次是泥质粉砂岩,少数为粉砂质泥岩,底 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质泥岩,少数粘土岩。 C8-2 煤层 分布于井田 13 勘探线间,煤层总厚 0.511.06m,平均 0.72m,有益厚度 0.511.06m,平均 0.72m,大于 0.70m 占 42%,属不稳定的薄煤层。煤层不含矸 石,为简单结构煤层,可采范围分布在井田中部 J1-3 勘探线之间,可采面积系数 仅 43%,该层属不稳定型的局部可采煤层。煤层的顶板为泥岩,底板为泥岩,少数 粘土岩、粉砂质
26、泥岩。 2、地质构造 12 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除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和第三系外,寒武 系至第四系都有不同程度发育,其中寒武系上统、奥陶系和志留系出露于桑 木场背斜核部,二叠系、三叠系分布于桑木场背斜南东翼和官店向斜北西翼, 侏罗系出露于官店向斜轴部。 区域构造 本井田在区域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 形区北东部桑木场背斜南东翼与官店向斜北西翼接合部位,上述褶皱均呈北 东 南西向展布。与本井田有关的和邻近的构造有: 桑木场背斜和官店向斜。 区域地层系统简表 地层单位 系 统 组、段 代号 岩性 厚度(m) 上沙溪庙组 J2s 砂岩、粉砂岩、泥岩
27、2731032 中统 下沙溪庙组 J2x 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215320 侏 罗 系 下统 自流井组 J 1zl 粘土岩、砂岩、石灰岩 290480 上统 二桥组 T3e 砂岩 140470 狮子山组 T2sh 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43503 中统 松子坎组 T2s 粘土岩、白云岩、泥灰岩 108309 茅草铺组 T1m 石灰岩、白云岩 378463 三 叠 系 下统 夜郎组 T1y 石灰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 岩 178504 长兴组 P3c 石灰岩夹钙质泥岩 3665 上统 龙潭组 P3l 泥 岩 、 粉 砂 质 泥 岩 、 粉 砂 岩 、 煤 53.3120 茅口组 P2m
28、粉、细晶灰岩夹燧石团块灰岩 180351 二 叠 系 中统 栖霞组 P2q 微晶石灰岩、燧石团块石灰岩 130182 志 留 系 下统 韩家店组 S1h 泥岩、砂质泥岩 130395 13 石牛栏组 S1sh 石灰岩、泥质灰岩 90145 龙马溪组 S1l 泥质灰岩、泥岩 158334 五峰组 O3w 泥质灰岩、炭质泥岩 317 上统 涧潭沟组 O3j 泥质灰岩 25 宝塔组 O2b 石灰岩 2161 中统 十字铺组 O2sh 微晶石灰岩、泥质灰岩 321 湄潭组 O1m 泥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 162288 红花园组 O1h 生物碎屑灰岩 466 奥 陶 系 下统 桐梓组 O1t 泥岩、
29、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 67153 娄山关群 2-3ls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570604 石冷水组 2s 角砾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113305中上统 高台组 2g 鲕状石灰岩、白云岩、砂岩 1734 清虚洞组 1q 白云岩、砂质白云岩 166183 金顶山组 1j 粉砂质砂岩、石灰岩 120170 明心寺组 1m 砂岩、礁灰岩、岩质灰岩 250300 寒 武 系 下统 牛蹄塘组 1n 岩质页岩、磷块岩 2030 震旦系 上统 灯影组 Z3dy 白云岩 10 14 区域构造略图(1 :2000000) 井田地质 井田地层特征 15 井田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二叠系中统栖霞组(P 2q)和茅
30、口组 (P 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3l)和长兴组( 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 堡湾段(T 1y1)、玉龙山段( T1y2)和九级滩段( T1y3),三叠系下统茅草铺 组(T 1m)及第四系(Q 4),各地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延伸,以三叠系分布 最广,其次是二叠系,而第四系残积、坡积物仅零星分布于地形凹陷带和沟 谷处,现通过钻孔揭露将井田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 1m) 分布于井田东南部,其岩性为浅灰色深灰色薄层状厚层状微细晶 灰岩,发育缝合线构造及少量节理构造,节理多为方解石脉充填,下部夹一 层钙质泥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未见顶。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 1y
31、),总厚 338.81m,共分三段: 九级滩段(T 1y3):紫灰紫灰绿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泥 岩,以薄层状构造为主,局部见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偶见绿泥石条带,与下 伏玉龙山段呈整合接触。厚度 183.57239.31m,平均 211.44m。 玉龙山段(T 1y2):浅灰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至粉晶灰岩,发 育脉状层理及少量包卷层理构造,局部夹浅灰灰绿色薄层状中厚层状泥 灰岩及薄层状钙质泥岩,该段中普遍发育缝合线构造及节理构造,具方解石 脉,脉宽 1-10mm.该段与下伏沙堡湾段呈整合接触。厚度 91.53112.99m, 平均 102.26m。 沙堡湾段(T 1y1):灰绿浅灰色薄层状钙质
32、泥岩、泥灰岩,局部 16 夹薄层石灰岩,发育水平层理构造。从下至上,钙质增加,泥质减少,与玉 龙山段呈渐变过渡关系,与下伏地层长兴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 20.1930.02m,平均 25.08m。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 3c) 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厚层状细粉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从上至 下颜色逐渐加深,具沥青味,中部含燧石结核,下部夹 12 层深灰色薄层 状钙质泥岩或砂质泥岩,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厚 44.2259.08m,平 均 52.08m。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3l) 上部约 17.00m 为灰深灰色泥岩、石灰岩、砂质泥岩、泥灰岩组成, 夹少量细砂岩、粉砂岩及煤线;中部约 30.00
33、m 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 岩、粘土岩、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局部夹泥灰岩;下部约 15.00m 为深 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石灰岩、泥灰岩及煤线,底部为含黄铁矿的 铝质泥岩,本组含煤 4 10 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 4 层,主要分布于中部, 岩层中含点状、结核状硫铁矿及菱铁矿结核,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厚 54.2264.91m,平均 61.39m。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 2m) 灰色中厚层厚层状粉晶细晶灰岩,含燧石团块,局部夹泥灰岩及泥 质条带,方解石脉较发育,见蜓类、海百合茎类化石,与下伏栖霞组呈整合 接触。厚约 185250m,平均约 220m。 17 二叠系中统栖霞组
34、(P 2q) 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状泥晶细晶灰岩,夹泥灰岩、钙质泥岩条 带,具“ 透镜状 ”、“眼球 ”状构造,未见底。 井田地质构造 井田位于桑木场背斜南东翼北东段与官店向斜北西翼东段的接合部位, 未发现次级褶曲,仅在井田北侧发育两条小规模正断层,断距均小于 30 m。总体而言,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 产状 井田位于桑木场背斜南东翼北东段与官店向斜北西翼东段的接合部位, 地层总体呈单斜构造,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南东(N108152), 倾角 2540,一般为 32左右。岩层倾向从南到北方位角增大,由 N108 增加到 N152;其中 3 勘探线以南方位角变化不大,在 N110- N120左
35、右, 但 3 勘探线至 4 勘探线之间,方位角变化增大,由 N120左右变为 N140左 右甚至达到 N152。 断层 本井田次级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仅在 101 号孔、C 号孔发现二条小规 模隐伏正断层、风门垭口发现一条(断层落差在 10m 以内、水平断距在 35m 以上的)平移正断层以及 401 号孔附近发现一条断层落差在 25m 左右 的正断层。 F1:断层长度约 3000m,4 勘探线南高坎子向北延展至毛坪以北, 18 为平移正断层,在本井田内长约 820 m。倾向 285,倾角 60,该断层落差 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本勘探区内断层落差 10m 左右,水平断距 35m 以上, 在风门垭口
36、可见明显的破碎带。断层东盘向南推移,西盘向北推移以龙潭组 顶界量得平移断距在 35m 左右;断层东盘上升,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性质。 地表所见断距 10m 左右。断层破坏井田东北边界各煤层。 F2:地表在 401 号孔附近见该断层,该断层地表有迹象,但因为地 表植被覆盖严重,不能量其产状及水平断距和垂直落差。该断层长度约 1000m,由 401 号孔南东向约 500m 延展至 401 号孔北西向约 500m,倾向 285,倾角 60,断层落差 25m 左右,在 401 号孔破坏 C6、C 7 和 C8-1 煤层, 断层上下盘产状变化大,从 29变到 36。断层东盘向南推移,西盘向北推移; 断层东
37、盘上升,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性质。断层破坏井田东北边界各煤层。 f101:地表无出露,1 勘探线 101 号孔见该断层,属隐伏断层。断层 长度约 440m,由 101 号孔南东向约 220m 延展至 101 号孔北西向约 220m, 倾向 237,倾角 70,断层落差 11m 左右,在 101 号孔造成 C6 和 C7-2 煤层缺 失,为正断层性质。断层东北盘向南推移,西南盘向北推移;断层东北盘上 升,西南盘下降。断层破坏井田西南边界 101 号孔附近各煤层。 fc:地表无出露,J1 勘探线 C 号孔见该断层,属隐伏断层。断层长 度约 120m,由 C 号孔南东向约 60m 延展至 101 号孔
38、北西向约 60m,倾向 237,倾角 70,断层落差 5m 左右;在 C 号孔断层带可见角砾岩,造成 C7-2 煤层缺失,为正断层性质。断层东北盘向南推移,西南盘向北推移;断层东 19 北盘上升,西南盘下降。断层破坏井田南部 C 号孔附近各煤层。 第四节 矿井主要自然灾害 1、瓦斯 (1)瓦斯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各煤层的甲烷含量为:C 6 煤层 8.3324.58ml/g.r,平均 16.42 ml/g.r;C 7-2 煤层 11.3017.13ml/g.r,平均 14.32 ml/g.r;C 8 煤层 10.2933.89ml/g.r,平均 17.84 ml/g.r,详见下表。 煤层瓦斯测定成
39、果表 瓦斯含量 两极值/平均值(ml/g.r) 两极值/平均值(ml/g.c)煤层 CH4 C2 C8 CO2 CH4 C2C 8 CO2 8.3324. 58 0.040 .19 0.070 .67 7.0116.7 5 0.030 .14 0.060 .46C6 16.42(9 ) 0.10(9 ) 0.30(9 ) 12.21(9 ) 0.08(9 ) 0.23(9 )11.3017 .13 0.070 .13 0.050 .32 9.5414.4 6 0.060 .08 0.030 .28C7-2 14.32(3 ) 0.10(3 ) 0.18(9 ) 11.65(3 ) 0.07(3 ) 0.15(3 )10.2933 .89 0.050 .17 0.110 .60 7.9330.6 0 0.040 .15 0.100 .53C8 17.84(10 ) 0.10(1 0) 0.31(1 0) 15.56(10 ) 0.09(1 0) 0.27(1 0) 根据测试成果表明,同一层煤的瓦斯含量有随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 高的规律(异常点除外),不同可采煤层在纵剖面上瓦斯平均含量由浅至深 有增加的趋势。如 C